中新网西宁12月6日电 (记者 孙睿)记者6日从青海省生态环境厅获悉,青海省“天空地一体”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初步建成,为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提供有力生态监测技术支撑。
青海省位于世界屋脊,平均海拔4058米,作为长江、黄河、澜沧江的发源地,青海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源头活水。青海省南部是长江、黄河、澜沧江发源地,北部横亘青、甘两省“生命之源”祁连山,东北部是中国内陆最大咸水湖青海湖,西部是中国“聚宝盆”柴达木盆地。青海是中国“生态高地”,被誉为“中华水塔”。
图为俯瞰青海湖。(资料图) 赵海梅 摄
青海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测处副处长罗淑英介绍,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管理的“耳目”、环境预警的“哨兵”,既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,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。青海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按照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要求,加快构建“天空地一体”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,形成了包括环境空气质量、地表水环境质量、地下水环境质量、土壤环境质量、声环境质量、辐射环境质量、农村环境质量、污染源监测及生态环境状况遥感监测等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,为科学有效系统保护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,取得积极成效。
依托三江源、青海湖、祁连山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,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会同青海省自然资源厅、水利、农业农村、林草、气象等部门,在重点区域建成22个综合站点和1454个基础站点构成的地面监测和遥感监测相结合的生态监测网络。在生态监测工作中建立了良好的联动、协作工作机制。通过充分发挥多部门多要素专业监测优势,生态监测综合能力显著增强。
青海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不断完善,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由49个增加到72个,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由76个增加到99个,增设地下水监测点27个,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也全面启动。同时加强咸水湖、盐湖水体监测能力建设,研究制定监测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,有效提升咸水湖、盐湖环境监测能力。建成青海省生态环境重点区域遥感监管平台,拓展了对青海省自然保护区、饮用水源地保护区、重要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人类活动遥感监测,实现全省生态环境质量、重点污染源和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全覆盖。
此外,建成“远距离、大范围、全方位”精确观测的“青海生态之窗”涵盖青海省五大“生态板块”,实现对重要湖库、冰川雪山、草原湿地、河流湖泊和珍稀野生动物的实时观测。“青海生态之窗”观测点位由原来的6个扩建到76个,进一步丰富完善了青海省“天空地一体”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,辅助支撑自然保护区监管和物种多样性监测,服务重点生态功能区监管、重大生态工程评估和生态变化动态监测。
罗淑英表示,通过持续优化生态环境监测站网体系建设,青海省“天空地一体”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初步建成,为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提供有力生态监测技术支撑。(完)
中新网重庆12月6日电 (记者 刘贤)中国体育彩票2023年全国室内跳伞(风洞)锦标赛6日在重庆两江新区际华园体育小镇开幕。来自北京、深圳、重庆等全国9个顶尖跳伞队的70余名选手,将在三天内展开激烈的室内“空中飞人”竞技。
12月6日,中国体育彩票2023年全国室内跳伞(风洞)锦标赛在重庆开幕。重庆际华园供图
室内跳伞是模拟真实跳伞的一种新型运动项目,可以体验到高空跳伞的乐趣和飞翔的快感。用于本次比赛的风洞设备,以每小时255.6公里的风速创造仿佛18级龙卷风的强劲环境,让运动员能在“太空舱”中自由飞翔,展示各种高难度动作,如同空中“芭蕾”,颇具观赏性。
本次比赛由国家体育总局航空无线电模型运动管理中心、中国航空运动协会、重庆市体育局、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主办。比赛项目包括单人动态竞速、自由式、双人动态竞速、四人造型等,所有比赛均分为5轮,以完整轮次为有效,取5轮总成绩,最终颁发奖章。
室内跳伞资料图。重庆际华园供图
“我这次参赛的目标是拿到第一名!”目前上小学三年级的参赛选手张竣豪已连续参加三届室内跳伞比赛,小小年纪却是一员“老将”,对比赛满怀信心。他说,三岁接触这项运动,六岁首次参赛,“飞翔的感觉非常愉快”。
“室内跳伞是际华园的明星项目之一,深受青少年的喜爱,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素质、提高心肺功能,还能够锻炼他们的勇气和灵活性。”重庆际华队领队冉江浩告诉记者,近年来,随着室外跳伞项目越来越热,很多人在去室外跳伞前会选择先到室内风洞练习,所以参加室内跳伞项目的人也越来越多。室内跳伞关键在身体姿态、协调性,一般小朋友学习得比较快,女士比男士学得快。
作为本次赛事的承办方,重庆际华目的地中心实业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陈君介绍,依托优质的室内跳伞资源,重庆际华园积极培养室内跳伞专业人才和运动爱好者,打造特色室内跳伞研学旅行课程,已连续成功承办6场全国锦标赛,并成功承办第一届亚锦赛。广大运动爱好者和游客可到际华园免费观赛。(完)